来源: 焦作日报 董柏生 徐金华 访问:145 时间:2025-07-07
7月2日,无人机视野下的中原内配集团光伏电站一期项目,推动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供需平衡。(焦作日报记者 董蕾 摄)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发出“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锻造发展新引擎”的号召并作出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生产企业积极响应,持之以恒强化创新引领,多措并举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实现了攻坚突破。
创新主体创新平台
建设取得新成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我市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健全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制订《焦作市科创型种子企业赋能提升行动方案》,为科创型种子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五项精准赋能。2024年,我市新增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总数居全省第五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总数达522家。今年拟新增入库科创型种子企业12家;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库,入库有发展潜力的企业20家;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梳理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拟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0余家。积极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1.2%,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2%,居全省第五位。
科技创新平台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市政府与河南理工大学建立市校会商机制,举行市校会商工作会议,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固废低碳资源化开发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低空无人系统精密导航控制与航测智能解译技术研发与应用产业化项目,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深层次推进市校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2024年,焦作明仁药业创建省功能食品中试基地,省中试基地总数达5家,全省第三;新增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众创空间各1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累计分别达9家、14家、297家,均居全省第五位。现有省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各9家,全省第五。依托多氟多、龙佰集团建设省创新联合体,实现零的突破。
今年以来,我市还推荐了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河南省“四大怀药”种质保护创新和大健康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支持中原内配优化重组河南省先进内燃动力摩擦副与润滑重点实验室;组织中原内配、大咖国际、科瑞森、标新电源等申报省创新联合体建设需求,平原光电、皎泽电子等申报省中试基地建设需求。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是融合的目标目的。”市科技局局长胡新江说。
去年,市政府、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站;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共同打造集医、教、研、产、资于一体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的专业园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举行“会市合作”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暨2024中国(焦作)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河南省科协与市政府签订了《加快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学会与市科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建立中国化工学会焦作服务站。
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河南赢众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先进阴极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落户武陟;河南省基础设施防腐防控重点实验室电化学防护成果转化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与海洋工程耐久性创新研究院研发基地同时在武陟县揭牌;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炯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徐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沈政出席,为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一系列“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务实举措,有效促进了我市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扎根焦作的一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老牌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依托材料学科和机械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本地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初步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
在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方面,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与龙佰集团、多氟多、焦煤集团、新开源等共建“新材料产业学院”和“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学院”,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前沿融入教学;开设《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等多门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工程师常态化进课堂;年均输送500多名本科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
该学院与多氟多等共建有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施“双导师制”;聚焦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共同确定研究课题;近三年与我市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100多名,其中20%毕业后留在我市相关企业工作,成为技术骨干。
在科研创新协同攻关方面,该学院联合多氟多、焦煤集团共建深地材料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与多氟多申报并获批省级创新中心,与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并获批省级中试基地。平台聚焦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紧密关联新质生产力,成为校企协同研发的核心载体。
该学院与我市多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承担了我市企业的横向项目,与龙佰集团、多氟多公司、科瑞森、焦煤集团等企业共同承担省、市及横向等科研项目16项,项目经费总额1600多万元,涉及新材料研发、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与强耐新材合作申报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目前正与焦煤集团合作申报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转化和科技攻关
效能稳步提升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价值。
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成功探索“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的成果转化新模式。该科创园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切实做到了“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为地方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科创园助力沁阳经开区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市推广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目前博爱县、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等地已有实质进展。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工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活动40余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提名2025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高质量开展技术合同登记,促进我市技术市场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64.3亿元。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新发放科技贷款4000万元,支持企业12家,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3.05亿元,共支持企业93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取得突破,“新一代蚀刻气体制备与纯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电子级硅烷生产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用超净高纯含氟湿电子化学品开发”项目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关产品已应用到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半导体企业。
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13个项目纳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库管理,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省科技厅验收,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正常推进,目前总计完成投入3.2亿元,其中研发投入1亿元以上,解决纳米磷酸铁的比表面积稳定调控、高比容量硬碳负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市级科技项目评审,组织专家对135个市级科技项目进行评审,其中104个项目通过验收,为争取省级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