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当前日期:
文章搜索:    
· 首页 - 科技成果

“中稻1号”——适口性良好的粳稻新品种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访问:5083 时间:2017-02-28

  “中稻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选育的水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0046)。
  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5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4天。株高104.4厘米,穗长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1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1克。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5.4%。整精米率62%,垩白粒率45%,垩白度4.2%,胶稠度80.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稻米适口性较好。
  该品种于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1.6公斤,比对照“9优418”增产4.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2.8公斤,比对照“9优418”增产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4公斤,比对照“9优418”增产4.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5公斤,比对照“9优418”增产0.9%。
  该品种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该品种自审定以来,在黄淮海地区建立“中稻1号”水稻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点5-8个,示范面积600亩;建立良种繁育田3000亩,累计生产“中稻1号”良种300万公斤,获净利润420万元;累计示范推广30万亩,农民累计增收4500万元。
  首席专家简介
  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所,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主要从事水稻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品种选育等研究。已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19个,培育新品种8个,获得新品种权14项、发明专利15项。发表SCI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2012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邮  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86628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便携式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器 下一篇:基于移动互联的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