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花”落怀川“果”飘香——我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创活力扫描

来源: 焦作日报 董柏生  访问:  时间:2025-09-25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及产业链,造就更多“金娃娃”,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是我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如何借力省内外科研资源,实现成果共享,推进科技成果在我市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课题,也是必由之路。

深化合作搭平台

为有效破解科研单位中试难、地方创新人才引进难、传统产业升级难、新兴产业培育难、科研人员创业难等共性问题,市委、市政府促成河南省科学院与沁阳市共建科创园,探索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的科研范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沁阳模式”。目前,该科创园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入驻32个创新团队,孵化54家科技型企业,转化45项成果,建成多个共享平台和实验室,实现“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为地方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科创园助力沁阳经开区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与河南理工大学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先后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对固废低碳资源化开发等5个方面核心技术成果进行财政支持,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3年来,我市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活动300余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河南理工大学参与的“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去年4月17日,市政府、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站。

去年5月30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联合共同打造集医、教、研、产、资于一体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的专业园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18日,我市举行“会市合作”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暨2024中国(焦作)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河南省科协与市政府签订了《加快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学会与市科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建立中国化工学会焦作服务站。

今年3月21日,市产业技术科学院邀请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多名专家到焦作开展产学研对接暨科技成果发布。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炯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徐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沈政莅焦参加在龙佰集团焦作总部举办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为我市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各显其能促转化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政府是“推手”,是引导者、支持者,是创新生态的营造者。我市各县(市、区)也积极发挥优势特长,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更多科研成果在焦作转化。

沁阳市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今年上半年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9个,围绕省科学院的成果转化,正在谋划建设溥澜晶英合成生物产业园中试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两个园区。

孟州市开展院(校)地对接活动9次,签订协议6项。中原内配、巨力索具、汉永等企业与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对接,在轮毂激光切割机检测自动化工作站、高强度耐疲劳高性能钢丝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有效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温县着力整合县农科所、怀药重点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等科研资源,致力建设涵盖科研、育种、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发挥中国温县速食调味料之都、一种一药优势,谋划对接省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筹建科创园。

博爱县与西安交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在博爱县新材料产业园内共同建设西安交大能源动力装备及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并由西安交通大学高铁瑜教授团队成立河南鱼鹰之光科技公司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西安交大实验室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太阳能光伏组件除尘项目作为陕西绿发新能源建设有限公司的技改项目,一期安装调试已经完成,数据正在处理调整中;太阳能光伏组件除霜技术正在中试,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在研发。博爱县投资集团正在与鱼鹰之光公司洽谈合作,计划2025年底新上太阳能光伏组件除尘、除霜生产线,到2026年二季度实现1万套产品生产能力。

武陟县科技部门当好“科技红娘”,促成河南赢众与省科学院化学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共建“先进阴极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项目,河南省基础设施防腐防控重点实验室电化学防护成果转化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与海洋工程耐久性创新研究院研发基地落户武陟并有序推进,焦作神雨与省成果转化生物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先后与浙大中原研究院、洛阳理工等举行产学研对接会3场。目前,该县正在与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和省科学院化学所商谈,在食品领域和腐蚀与防护领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

修武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建设,以年产1000万支车载激光雷达光组件的鑫宇光为龙头,在经开区规划了光电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光通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产业企业集群;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资源集聚、配套技术研究为基础,探索芯片自主生产,促进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发展。

中站区与马村区谋划整合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站区)与东部园区(马村区)资源,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园区。截至目前,已建立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部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工作机制,正在积极与盛达产业园、前海方舟基金、河南理工大学、平安财险焦作中心支公司等机构进行前期对接,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地探索各项要素保障。

马村区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初步探索建立“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让等方式,促进生物医药创新项目有效转化。目前,已培育初创企业2家。该区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豫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了综合性农业园区——河南农大马村优质果蔬科教园区(河马仙果小镇)。园区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实力,采用“科创研发+产品优化+技术培训”方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发展,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今年,已培育申报瓜果新品种18个。

高新区加大与高校对接力度,邀请华中科技大学8名专家与30余家企业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沟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在焦转化。带领有技术需求的5家企业到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面对面对接,会后带领专家实地走访企业,解决了企业难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云台山实验室建设工作,并以智慧岛为依托,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河南省科学院(焦作国家高新区)科创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这篇文章。

产业转型显活力

一系列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务实举措,有效促进了我市企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市通过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健全完善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了政府搭舞台、企业唱主角的政企联创模式,平台搭起来、成果转起来的自主众创模式,技术引进来、产品走出去的校企共创模式等6种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河南理工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对接当地产业需求,深化与企业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近3年联合培养研究生100多名,20%留当地企业成为技术骨干,还与多氟多、焦煤集团共建深地材料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与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并获批省级中试基地,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6项,获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探索具有焦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我市依托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在承担人才引育职能的基础上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职能,采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正在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

信息显示,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我市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煤炭等采矿业在全市工业产值占比从81.7%降至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6.5%。

当下,我市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动力电池等25个产业链成为省特色优势产业链,温县休闲食品产业获评河南省休闲食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新区获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我市辅导923家梯次培育库企业,培育104家科创型种子企业,新增3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慧岛”孵化81家创新型企业,成功率超80%。